法国学者在敦煌研究院作“书写的温度”主题系列讲座
2018-08-01 10:37:26
admin
柯孟德博士在题为“从考古书籍到创作书,从东方到西方”的讲座中,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缘起和意义。敦煌是印刷书籍和写本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包容与交汇是敦煌文化不变的内在特征。敦煌的发现物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对于书籍的观念。他藉四十年来从事跨文化艺术品研究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是否东方玩古董,西方玩书籍?在此处,书籍不仅是知识层累意义上的书籍,还是承载创作者自身观念的“作品”,是多样材质与精湛工艺结合的艺术品。然后,柯孟德博士展示了一系列古今、中西对比却意趣相映的书籍作品图片,向听众介绍了西方世界自无字手绘本到抄本和印本并行、印刷与批注并重的书籍传统,包括规格的巨大自由度、书籍内容的个人化、排版布局的形式美,以及跨行业创作带来的广阔可能。他还通过这组图片揭示了古今中西的艺术家们采用创作元素时跨时空的投契,阐释了当代西方学者和艺术家是如何在其语境内解构甲骨文、书法、剪纸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符号,汲取册页装、经折装的形式灵感,并据此丰富自己创作的。
顾朗蓉博士带来的第二场讲座题为“中世纪艺术家的册本”,聚焦于11-14世纪欧洲古册本所反映的艺术实践。许多宗教遗存展现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被视为和辩证法、修辞学、数学同等重要的塑造人的活动,而在艺术门类中建筑是首要的领域,建筑家也是最早的艺术家。册本是这一时期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部分,其上记录了建筑师的设计稿本,许多草稿都能在现存的中世纪建筑上找到投射。在巴黎附近一座修道院地下出土的最早册本上,即绘制了这座修道院的设计草图和雕刻纹样。册本主人的名字出现在了柱头雕刻旁的铭文上,似乎昭示着当时的建筑设计师也兼任雕刻匠师,书籍与艺术品,都是可以将灵魂载向永恒的工具。许多册本承担了类似东方画谱的角色,艺术家们利用它沉淀和传递图式。讲座结束后,侯黎明研究员补充道,与巴黎近郊修道院的例证类似,莫高窟的开窟匠师也既懂建筑又懂艺术,藏经洞粉本与西方中世纪手稿的比较研究尚待推进。
第三场讲座“壁画——在永恒与漫游之间”的主讲人卡德纳斯先生是著名的湿壁画艺术家,他的讲座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我们生动展现了壁画艺术从史前到当代的广阔世界。在西方,壁画是一门传达的艺术,自史前人类的洞穴第一次被岩画所装饰,建筑便成为了壁画艺术家想象力的容器,绘画作为装饰建筑内外的重要形式,能够将理念跨越时空传达给无数的人们。壁画艺术家往往通过迁移和交流碰撞产生新的技艺,如12世纪的画家会迁移各处为教堂绘制天顶画,生产祭坛装饰的木雕匠师则因其成品便于运输,拥有固定的工作坊。漫游的艺术家带来了异域的颜料和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的可能性。卡德纳斯先生随后为我们梳理了几千年来壁画颜料与介质的发展历程,无论传统还是创新,壁画艺术始终是为了传播艺术家的理念,围绕着对于神圣空间的追求。卡德纳斯先生本人的创作领域亦从壁画延展到书籍,他自述为沿袭了壁画艺术家随场地条件改变形式和技术的传统。
最后,杜克罗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概况。该馆开放于1793年,收藏了丰富的动植物、矿物与人类学标本,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山地公园、实验室、图书馆等12座机构于一体,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历程中传统的、现代的及未来的多学科领域,致力于知识的公众传播,自然史的专题研究,并为国家科学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杜克罗先生表示,这是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首次联合其它博物馆和私人藏家,首次在境外举办如此规模的借展,十分欢迎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今后访问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
在听众提问环节,敦煌研究院的暑期志愿者们就杜克罗先生的介绍踊跃提出了关于儿童博物馆教育和无障碍设施运行的问题,均得到了热情详尽的解答。
源自:敦煌研究院 作者:孙悦